KK体育·(中国)app官网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KK体育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何成“不可能的任务”?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7-04 19:08:49   浏览:

  KK体育今年全民健身日的主题是“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要达到这个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由于政府和学校缺乏必要的组织措施和硬约束、学生没有养成运动习惯、高校体育设施的“稀缺化”等原因,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运动,很多大学生体质下降,身体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原本应该是一个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群体,但由于缺乏锻炼,很多大学生的体质令人担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校中只有极少数大学生能够长期且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而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原因,在课余时间很少运动,整天待在宿舍的“宅男”“ 宅女” 日益增多。 在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不能跑完800米、稍微运动就吃不消,容易头晕、乏力等情况比比皆是。

  “比起中学的时候,我的体质明显下降了很多。”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7级学生钟慧绮告诉记者,中学时她是学校篮球队队员,跑上一千米都没问题。但上大学后很少运动,打篮球都坚持不了 15分钟。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深圳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07 级学生温惠惠是一个从不运动的“宅女”,每天在宿舍抱着电脑过日子。虽然宿舍就在一楼,她连出去打饭都不愿意。这导致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到了大三,严重到蹲下后再起来就头晕,甚至根本起不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很多大学生并不缺少运动时间,但却很少把体育锻炼考虑在内,生活方式多样化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喜欢长时间“泡”在网上,而运动对他们来说远没有上网的乐趣大。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韦晓康说,近年来大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而导致体质下降,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长跑上。以前学生跑完一千米还可以去踢足球、打篮球,现在很多学生跑完就直接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而长跑中途晕倒的现象也时有发生KK体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体质下降,除学生主观忽视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等原因外,高校体育设施的“稀缺化”和不均衡问题日益严重,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在客观上抑制了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近年来,一些高校借举办、承办赛事等机会,新建、改建体育场馆,实现了体育设施跨越式发展。但记者发现,当前不少高校在体育设施建设运营上存在这样一种状况: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由建场馆——运营、维护成本高——实行体育设施社会化——价格过高使一般学生难以承受。最后,以改善学生锻炼条件而修建的运动场馆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变成矗立于大学校园里的商业性健身会所。

  据深圳大学体育中心教导主任赵刚介绍,除了高额的场馆建设费用可能获得政府和社会资金的补贴支持外,学校每年要为场馆水电费、维护和工资等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 “这对于一些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资金压力很大。所以选择在课余和周末时间有偿开放体育设施,以盈利弥补运营费用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选择。”

  然而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有偿开放不仅缩短了他们使用场馆的时间,相对高昂的费用也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在拥有 4个室外运动场、2 个室内体育馆、3 个室内网球馆的西南大学, 2010级研究生吴杰说,入学一年来他从没进过室内场所。室内体育馆每小时7 元的收费在他看来不太划算,网球馆每小时 20 元的开销更让他望而却步。

  吴杰说,学校把体育馆的健身场地承包给了私人健身馆,学生要锻炼需要办健身卡,年卡是1000 多元。“虽然跟外面的健身俱乐部相比并不贵,但我们还是用不起。”

  而由于高校扩招、体育设施维护与更新滞后、经费不足等因素,虽然各地高校不断涌现新的体育场馆,但与学生总人数和总需求仍然不成比例。由于体育馆内的设施很多难以使用,不少学生集中到室外场地,使得原本就不足的运动场地更趋紧张。

  不少老师和专家认为,大学生体质下降尽管有种种因素,但体育运动的缺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许舒翔认为,大学生缺乏运动导致体质下降,一方面有社会的原因,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围着课桌转,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难以保证,上大学后,忙着玩,忙着考英语四六级、考各种证书和找工作,同样难以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除了按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也没有更多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有关专家认为,体育生活化已成为我国国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之一,我国要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理想社会环境、进而实现国民较高的生活质量,急需改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群体不爱运动的习惯。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李桦认为,倡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最重要的要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在业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竞赛等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科学使用休闲时间,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让运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些专家也提出,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对于推动高校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方式确实挤压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空间和时间。在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背景下,“重经营、轻服务”的高校体育场馆发展模式亟待“转向”。从长远看,加大对高校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为高校体育设施“减负”,让大学生更轻松、方便地使用体育场馆成为很多专家和学生的共同愿望。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