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体育·(中国)app官网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KK体育文博周报——2022-2-02期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7-15 22:43:19   浏览:

  KK体育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传达学习市纪委二次全会和全市两会精神,安排部署第四届世界古都论坛

  2月15日下午,市文物局组织召开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传达学习十二届市纪委二次全会、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及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精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杰主持会议并讲话。局属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局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

  首先,余杰同志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江凌书记在十二届市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精神等内容。重点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提出的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对第六项“重点抓好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着力重塑洛阳古都风貌,叫响文旅融合特色品牌,着力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提高城市综合营销水平”进行重点学习研讨。

  会上,对牡丹文化节期间第四届世界古都论坛进行安排部署,下发了《洛阳市文物局2022年第四届世界古都论坛任务清单》。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晓辉传达了第四届世界古都论坛的方案,并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明确责任人和各项工作的推进进度和完成时限。

  最后,余杰同志强调,局党组、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要把学习贯彻十二届市纪委二次全会和全市两会精神与当前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在全市文博系统营造持续学习的氛围、掀起认真贯彻的热潮。要高度重视第四届古都论坛的筹备活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要严格按照分工,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筹备,全力打造专业、开放、创新的国家级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

  2月16日上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河南局局长李强一行在洛阳市粮食局局长张五一陪同下到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参观调研。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书记孙红飞就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进行详细介绍,李强一行在详细了解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的历史变迁、仓城格局及仓窖的建筑方式和防潮技术后,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白雪就粮食保存方式进行探讨,表示两处仓窖遗存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和价值,对于现代储粮方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月17日上午,凌源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李宗杰、凌源市财政局副局长高云洲一行8人到洛阳博物馆考察交流,洛阳博物馆副馆长曹岳森、副馆长孙海岩参加座谈。

  李宗杰一行首先参观了“河洛文明展“和“洛阳珍宝展”等洛阳博物馆特色展陈,随后双方就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进行交流座谈。期间,曹岳森介绍了洛阳博物馆基本情况、馆藏特色、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未来发展趋势和现阶段面临的问题等。李宗杰就凌源市博物馆建设发展规划,特别是场馆建设、展陈方案、展馆运营、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工作与我馆进行了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交流座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次考察交流活动为双方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友谊,拓宽了工作视野,提升了馆际沟通与协作,为推动两市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为庆祝元宵佳节,洛阳博物馆在2月15日下午14:30开展了“洛镜铜华——洛阳地区出土铜镜展”直播讲解活动,讲解员通过微博直播带领大家走进展厅,共同欣赏了战国、汉代、唐代以及宋元明时期的铜镜,看到了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历史中,中国古代铜镜镜背装饰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时代艺术特征,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使广大观众朋友足不出户,就能跟随洛阳博物馆讲解员跨越历史的长河,共同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领略河洛文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次直播观看人数达2万余人,取得圆满成功!今后,洛阳博物馆将会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

  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2月15日下午,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开展了“缛彩繁光庆元宵”元宵节社教活动。

  大家跟随讲解员一同学习了元宵节的溯源与习俗,现场还互动喜猜灯谜,激发他们热爱传统习俗、研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手工体验环节,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灵巧的双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元宵花灯。小小花灯,向我们传递的是一份美好的祝愿,更是文化的传承。

  精彩的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我们用照片记录了最精彩的瞬间,留下了一场难忘的驾六之旅,也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增长了历史知识,丰富了阅历,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度,更好地体验了节日的意义。

  今后,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教育职能,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为弘扬冬奥会精神,倡导全民健身理念,2月14日,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举行了“一起向未来”庆冬奥春季趣味运动会。

  本次趣味运动会共设置了单项赛、团体赛和表演赛三大类。单项赛包括跳绳、踢毽子、抢凳子,团体赛包括端乒乓球接力跑、呼啦圈螃蟹走接力跑和呼啦圈“一圈到底”。为了更好传播冰雪运动文化,提高大家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单独设置了滑雪跳表演赛,演示滑雪跳动作要领。项目设置充分体现了竞技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充满体力和智慧的角逐,突出展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管理处全体干部职工参与了本次比赛,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充分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加油,加油,还有十秒钟!”“平时踢球没白练啊,这体质可以!”“跳不动了,今后还得加强体育锻炼。”“啥是滑雪跳啊?来,来,我也学学。”……赛场上,加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在紧张有趣和谐欢乐的氛围中角逐出了单项赛和团体赛获奖者。汉魏处领导班子为获奖选手颁发了奖品,为他们平时注重培养运动习惯点赞喝彩,并鼓励大家今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职工们纷纷表示这次运动会非常有意义,不仅在体育运动比赛中锻炼了身体,也增强了各科室的互动,加深了同事间的友谊,在紧张工作之余放松了身心。

  本次运动会充分展示了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鼓舞了斗志,磨练了意志,大家用实际行动助力冬奥会,为奥运健儿加油喝彩!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反映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洛阳市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重要抓手。2月13日,记者探访施工现场发现,博物馆场馆建设已进入尾声,体现“河洛技”设计理念的三彩陶瓷“外衣”,创作多项洛阳之最的超大玻璃幕墙……这座“国家级”博物馆建筑亮点可不少!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位于瀍河入洛河口西北角,去年8月主体封顶。2月13日,记者在建设现场看到,博物馆建筑外立面及屋面大面积使用了黄色的三彩釉面瓷砖,就像穿上了一件三彩陶瓷“外衣”,远看如同古代宫殿建筑群的天际线。

  记者观察发现,这些三彩釉面瓷砖均为空心设计,不仅可以左右调节间隙,又具备防水功能,达到了美观与实用的统一。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彩釉面瓷砖由洛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及其团队设计制作,在胎体原材料配方、釉料配方、烧制方法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三彩工艺,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是传统三彩工艺应用于现代装饰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

  在博物馆建筑西侧,一面巨幅玻璃幕墙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面玻璃幕墙高十几米,宽二十多米,由十余块大型玻璃组成,远看像一面巨大的镜子,不仅观感气派,也让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容貌。

  据介绍,该玻璃幕墙使用的北玻股份洛阳玻璃公司生产,其中最大的一块玻璃高约12米、宽约1.8米,重量高达5.7吨,创造了“最大”“最重”等多项洛阳之最。

  除了上述特点外,这面玻璃幕墙还是洛阳首个“无肋”安装应用项目,暗藏着不少“黑科技”。比如,每块玻璃均为坐地式、自承重结构,既是外墙面板也是外墙骨架,实现了从室内往室外观察视线无任何遮挡的效果。

  记者在场馆内部看到,通向博物馆各层的环形步道及电梯已经修建、安装完成,各展厅站在开展展陈装饰工程。其中,镶嵌于博物馆大厅顶部的大型三彩环艺作品《云帆》已经芳容初现。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陶瓷吊顶艺术作品,等全部完工后会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云帆》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领衔创作,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12.6万个三彩陶瓷单元组成。该作品采用写意三彩的表现手法,一个个三彩陶瓷组成的菱形,犹如被风吹满的船帆,行驶在博物馆的圆弧穹顶之上,每一个菱形则又由13组13厘米宽的椭圆弧面三彩陶瓷构件组成,代表着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朝代。

  据介绍,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游客在场馆移动时能感受到三彩陶瓷吊顶的光影变化,模拟流动的大运河,波光荡漾,秀美壮阔。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即将“复活”!2月15日,记者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获悉,“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日前被整体搬迁至该馆展厅中,保护修复项目同步启动。此外,一座小型隋唐时期仓窖也被整体搬迁至该馆,未来将面向公众展览。据介绍,这是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迎来的首批展品。

  2月15日上午,记者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现场看到,“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已被放置在展厅中,其船体被置于木质支架之上,船舱上装着一层用于保护的木质板材,船身、甲板等部位有修复痕迹。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发现于9年前,当时,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今偃师区首阳山镇义井村西南洛河北岸滩地中,抢救性发掘了两艘形制结构基本相同的古沉船,其中一艘沉船保存较好的古沉船被命名为“洛阳运河一号”,此前被放置在回洛仓遗址进行保护,并未对外展览。专家根据船体形制,基本确认其为明清时期内河客货运输船。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告诉记者,古沉船出土于洛阳盆地内汉唐漕运水系中,充分证明了洛阳盆地内内陆人工漕运渠道的存在和具置,同时为古代船体结构和大运河洛阳段的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此外,沉船的发现也证明了洛阳汉唐漕运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这一水利工程的成功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洛阳运河一号’船体为木质结构,且埋在水下河道淤泥近百年,导致船体变形和构件缺失,总体强度遭到较大破坏。目前,古船修复工作基本完成,船体结构强度得到大幅增强,外观也基本恢复了原本的风貌。”“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保护修复项目负责人、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廖军令说,“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复活”后将面向公众展示,届时,其周边将不设围挡设施,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触摸,感受大运河记忆。

  在“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对面,一座小型隋唐时期的仓窖也被安置到位。记者看到,该仓窖底部呈圆形,残存有柱础石及木板腐朽的痕迹。

  “这座仓窖是从一处仓窖遗址中整体搬迁而来的。”此前参与发掘的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副教授潘付生介绍,2020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都利置业保利大都会(东区)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处仓窖遗址,这批仓窖数量较少,形制较小,做工简单粗糙,初步判断其建设和使用时代在隋末至唐代中期之间。

  目前,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设已进入尾声,开馆后,这两件“重量级”展品将与公众见面。

  “这就是刚刚通过环氧树脂粘连修复完成的‘莲蓬’。”2月13日上午,在龙门石窟宾阳南洞内的脚手架上,现场工作人员指着窟顶巨大的莲花雕刻说道。

  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子龙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时,于宾阳南洞内的地面上发现了一些细小的碎石,这些碎石大多没有颜色与雕刻痕迹,而其中有一些碎石却带有色彩与雕痕。工作人员立刻意识到宾阳南洞内部岩体有剥落危险,随即展开了对宾阳南洞的保护工作。

  “日常维护就像是身体的日常调养。”范子龙说,日常维护贯穿于龙门石窟文物保存和寿命的始终,就像是外科手术可以解决病人的症候,但是日常的饮食、卫生、锻炼等才是保障身体健康的根本。此次对宾阳南洞的日常维护不仅要将脱落的岩体石块粘接归位,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病因”,对石窟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清除潜在危险,延缓乃至阻止病变的原因和进程。

  在宾阳南洞穹窿顶下,临时搭建的施工平台上,记者看到正壁主佛造像头顶的裂隙已修复完成。工作人员正对窟顶莲花雕刻的裂隙与脱落部位通过灌入环氧树脂的方法进行修复,整体保护工作已接近完成。莲花雕刻周围飞天形象环绕,十分精美。

  “这些石块的位置、面积、体积等数据我们都会详细登记,并在处理前后拍照记录。”范子龙说,文物保护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将文物修复补全,而是要参照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对脱落补位多番论证,制定最有利于文物安全的保护措施,并在保护过程中建立统一、规范的资料档案,这样才能实现文物保护的长治久安。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此次宾阳南洞的日常维护工作已进入尾声,预计本月底完成,届时将撤下所有的脚手架,向公众展示修复后的宾阳南洞,给游客以更为丰富的游览体验。

  2月15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此前出差“春晚”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在三星堆博物馆首次正式展出。据了解,青铜大面具于14日运回三星堆博物馆后安全完成点交。这件青铜面具宽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131斤,是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

  位于安顺的贵州蜡染博物馆2022年02月14日揭牌开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安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首批公布的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穿洞文化、三国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等历史文化,有“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安顺地戏、“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安顺又被誉为“蜡染之乡”。据《贵州通志》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以安顺蜡染传于世”。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苗族刘姓的一座洞葬群棺中,首次发掘了宋代彩色蜡染褶裙(贵州省博物馆收藏),图案为“鹭丝鸟纹”,款式与现代苗族褶裙相差无几,其纹样细致,工艺精湛,色彩典雅,民风浓郁,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彩色蜡染服饰,成为研究我国古代蜡染技艺及民族文化艺术的珍贵的实物史料。在日本奈良东大寺内的正仓院珍藏着我国唐代时期的《对树象羊蜡缬屏风》蜡染制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陈列有清代宫廷珍藏《安顺蜡染背扇图》。本次展览展出有近百件全省各地各民族的蜡染艺术珍品,展品主要为50、60年代的作品。其中一件为安顺平坝棺材洞发掘的明代“缠枝纹蜡染百褶裙”。

  2022年春节假期,位于武汉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为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再次举办“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不仅春节期间连续6天对公众开放,还为广大武汉市民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春节期间,武汉市民通过网上预约,就可以参观建筑博物馆,了解中国各时期建筑文化,畅游建筑科技海洋。古代建筑展厅展示的建筑元素,一木一瓦一雕无不体现着古人对美与趣味、人与自然和谐的极致追求。荆楚建筑展厅展示了自古至今楚人对天、地、人的探求,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荆楚大地上的建筑有融合四方的特点。现代建筑展厅是集体验感和互动性一体的展厅,这些建筑模型背后透露出的是现代设计师们一次又一次追求建筑高度、跨度、深度和广度的努力和探索。未来建筑展厅的布展形态充满奇异的未来感,陈列着一些未来建筑理念模型,跟着它们可以一窥建筑师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认识青海、认识三江源从探秘青海省博物馆开始,这里蕴藏着过往的历史、时代的密码,人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印记……春节期间,青海省博物馆上新,重磅推出数字体验馆。

  在青海省博物馆,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不仅代表着青海文化的精髓,也为观众重述了千百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观众如何能够面对面与文物接触、与历史相遇……通过省博物馆数字体验馆内的“历史传送门”,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羌中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历史上曾经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在青海均有交集。在“历史传送门”五折屏体验区,平面地图上,古道路线开始延伸,道路沿线过往历史的遗迹与遗址在立体地图上呈现,一条条道路串联起青海的历史记忆。

  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千百年以来,在丝绸之路沿线,遗落着大量精美的文物,是历史上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最好见证。体验完青海之路在古今的变迁,我们开启了《一带一路中的青海》“云逛展”之旅。

  点击《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数字展览,青海的文明图卷徐徐展开。沿着历史时间的脉络,在讲解员带领下,“源远流长”“汉风羌道”“吐谷浑国”等板块和373件(套)文物为观众呈现了青海独特的人文风貌与生态景观。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件件珍贵文物让人大开眼界。

  展厅内的另一亮点是瞿昙寺数字体验,通过“历史传送门”,瞿昙寺内精美的壁画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可以线上一览瞿昙寺壁画,了解壁画背后的故事。

  猜高难度灯谜、文物里寻宝、玩投壶游戏、制作木板画……2月15日是元宵节,岳阳市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市民前来挑战今年的新春灯谜会和新春系列活动。

  拿着新春活动卡,岳阳楼区南湖小学的黄河钦同学在博物馆内开始了“虎年寻虎”游戏。“青瓷虎子!我找到一个了!”小朋友高兴得跳了起来。

  据了解,参与的市民需在展厅找到有“虎”形象、文字、图案的文物和展品并在活动卡上写下文物名称,找到2件文物展品即可参与中国古代投壶游戏体验。投壶游戏中,玩家共执6支箭,投中2支或灌耳1支以上KK体育,即可获得博物馆文创产品年年有余之“纹徽章鱼”一枚。

  针对猜灯谜活动,博物馆也设置了特别的奖励,猜对2个灯谜即可领取新年祈愿牌,写下新年心愿,并悬挂于博物馆指定位置;春节结束后,博物馆将把祈愿牌收集,作为时代历史见证妥善保存。猜对2个以上灯谜的,可以参与“木板画”体验,市民可以亲手体验木板画印刷过程,并把成果带回家。

  岳阳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这已经是该馆连续12年举办博物馆新春灯谜会主题活动,该馆通过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宣传岳阳悠久历史文化,营造浓厚传统节日氛围,让来馆市民体验到岳阳市博物馆的独特年味。

  今年元宵节恰逢北京冬奥会举办,2月15日上午,海南省博物馆举行“全动现古今 张灯结彩闹元宵”元宵节社教活动,同时举办“博物馆里的运动会”微型展,精心遴选多件包含运动元素的馆藏精品文物,以图片的方式进行展出,为北京冬奥喝彩。

  中国传统体育融合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是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远古走来,每一项运动都有其文化背景、民俗传说和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此次微型展以图片的形式,展出了海南省博物馆馆藏的唐代三彩马、东汉红陶杂技倒立俑、东汉绿釉狩猎纹陶壶、民国时期网球拍发展史展示模型、民国时期戏纹舞蹈柜子构件、现代黎族粉枪火药枪、清代赖尚元《龙舟大神宝像图》轴、现代苗族发绣《海南少数民族风情图》、战国时期“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拉乌龟》等多件包含运动元素的文物及图片,讲述了马术、跳水、射击、网球、射箭、击剑等多个现代体育项目的发展史。

  “希望把我们馆藏的这些与体育相关的文物和图片,展示给市民游客,让大家在品味精彩纷呈的奥运比赛的同时,也能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感触生生不息的运动精神。”海南省博物馆负责人表示。

  了解更多文博资讯,请浏览洛阳市文物局官方网站()和新浪微博@东方博物馆之都。

HTML地图 网站地图